话人生丨人间奇迹红旗渠带给我们的启示
2025-07-09 10:39:56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汨罗市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张咪 | 作者:仇深根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42306

人间奇迹红旗渠带给我们的启示

仇深根 

在红旗渠干部学院的课堂上,杜光华教授问道:在参观红旗渠纪念馆、观看纪录片《红旗渠》、观摩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之后,大家有什么感受,很多学员异口同声回答:震撼!

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,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这样评价,新中国有两大奇迹,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,一个是林县的红旗渠。前者是举全国之力建成,后者仅凭一个贫困县之力建设。即使在生产力水平比较发达的今天,我们仍然感到不可思议,仍然感到深深地震撼。

一条红旗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,更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。

启迪之一:上下同欲者胜——红旗渠奇迹的诞生,动力之源是决策者把实事办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里。

林县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。据史料记载,从明朝正统元年(公元1436年)到1949年,514年间,共发生自然灾害110多次。大旱绝收30多次。有时大旱连年,河干井涸,庄稼颗粒无收。有记载以来先后5次因干旱严重发生"人相食"的惨状。全县98.5万亩耕地,水浇地仅有1.24万亩,粮食产量很低;550个村,有307个村需远道取水,其中取水距离10公里以上的有12个村,人们惜水如命,当地有“亲戚来了不倒水,客人来了不端茶”的民谚。人民群众生活之艰苦可见一斑。

1956年5月,年仅26岁的杨贵受命担任林县县委书记,上任后,他爬遍全县山渠沟壑,走遍全县村村落落,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,全面掌握了县情民情,深切体会了百姓的感受期盼,透彻把握了制约林县发展的症结——缺水。可以说,解决饮水、生活用水、灌溉用水问题,是林县人民的千年期盼。

自1957年开始,林县先后建成了英雄渠、淇河渠、南谷洞水库、引上水库等水利工程。但由于水源有限,仍然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。特别1959年大旱,水渠无水可引,水库无水可蓄。在这种情况下,林县县委经过深入调研讨论,作出了"引漳入林"的重大决策,发出了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动员令,得到了全县人民的热烈响应。

当年林县启动这一超大型“人工天河”工程,既不得天时——正逢全国三年大的自然灾害时期,不能指望国家的支持,只能依靠自己自力更生;又不得地利——从外省引水,距离超长,工程处于太行山脉,要穿山过峡,难度超大,现在看来,仍然觉得不可思议。唯有人和——老百姓有强烈的愿望,林县县委的决策回应了老百姓的关切,上下同欲,目标一致,这才是能够创造人间奇迹的关键。

在当前的工作中,如果我们各级的决策者,能够放下架子,扑下身子,深入到群众之中,真实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、所需所盼,而不是追求面子工程,追求短期政绩,真心与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、劲往一处使,又何愁我们的重大决策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主动参与?又何愁不能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,创造新的人间奇迹?

启迪之二:既放飞梦想,又立足现实——红旗渠奇迹的诞生。展示了决策者革命理想主义的情怀和谋大局、干大事的恢宏气魄;同时,也体现了他们尊重客观实际,敢于自我纠错,实事求是的胸襟和气度。

没有做不到,只有想不到。怀揣梦想,才有奋斗目标。林县县委发出了“重新安排林县河山”的号召,提出了“奋战八十天,实现‘引漳入林’”的响亮口号。体现了年轻的决策者重整山河的豪迈气概和谋大局、干大事的手笔。可以说,没有这种豪气干云,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,没有这种革命理想主义情怀,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红旗渠。

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由于战线太长,劳力跟不上,物资跟不上,技术跟不上,领导跟不上,通水的日子看来遥遥无期。当初的设想与现实状况完全是两回事。在这种状况下,林县县委召开了有名的“盘阳会议”,及时调整战略部署,缩短战线,分段施工,集中力量打歼灭战。要求全县树立长远作战思想,以愚公移山精神,渠不修成决不收兵,并将“引漳入林”工程正式命名为“红旗渠”,号召大家高举红旗前进。

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,否则就是空中阁楼,只有立足实际,尊重客观规律,以踏石留印,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,才能梦想成真。

启迪之三:三鼓而气不竭——红旗渠奇迹的诞生,在“纯手工制造”,耗时超长的情况下,如何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,百折不挠的韧劲,守得云开见月明?决策者高明的动员能力和超卓的领导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。

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就是说士气和干劲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最旺盛的,如果战斗断断续续,久攻不克,就会影响信心和士气。如此看来,红旗渠工程应当是一个严重影响士气、严重打击信心的工程。

先看困难程度:一是物质条件差,面临三年自然灾害特殊时期。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,3000万斤粮食,28名水利技术人员(科班出身的只有一名中技毕业生)。且争取立项是在主动放弃要求上级资金支持的前提下才获批准,只能依靠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。二是工程难度大。引水距离长,需从外省引水,协调难度大;施工环境恶劣,需在岩层坚硬的太行山腰打洞、修渡槽、修挂壁渠道;三是时间跨度长。历时十年,日本鬼子都打跑了。士气难以持续保持高涨;物资匮乏,只能土法上马,炸药自己碾,水泥自己烧,工具自己带;由于各种原因(其中,1961年中央要求所有建设工程全部叫停),导致工期拖长,各种负面情绪增多,风言风语,甚至反对的声音增多。思想工作难度更大等等。很多时候,红旗渠都可能停工下马,变成一个大型的烂尾工程。

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,林县的决策者们既没有回避矛盾,更没有临阵退缩。他们坚信这一工程是惠及林县世代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,必将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和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。他们以到了黄河也不死心,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坚毅、坚忍和坚持,积极想办法采取措施,体现了高超的动员能力和卓越的领导艺术。

——发现指挥失当,乱兵上阵,进展缓慢等问题。他们及时自我纠错,调整部署,使安排更加科学合理。

——遇到干群情绪低落,松劲歇气,组织大家,每天学习一个小时的毛主席语录,组织集体面对毛主席画像表决心,用领袖的教导激励和鼓舞士气。

——采取分段施工,分段供水的办法,使大家在短期内看到希望,增强信心。

——实施分段包干,终身负责,确保了工程质量。

——以青年突击队、铁姑娘队等优势兵力,攻坚克难,树立榜样,典型引路。

一条红旗渠见证了一段燃情岁月,流淌着一种战天斗地的不屈精神。这正是:

十载鏖兵太行山,

旌旗十万战酣;

不怨苍天少眷顾,

誓把河山改旧颜;

坚崖深壑何惧?

万险千难只等闲;

拼将一腔英雄气,

长留奇迹在人间。

(作者:仇深根,系汨罗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)

责编:张咪

来源:汨罗市融媒体中心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专题
精选
推荐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